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魔芋体系
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魔芋体系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现在职人员60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14人,硕士研究生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突贡专家等4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陕西省现代魔芋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名,魔芋、马铃薯、茶叶、食用菌、杂粮、玉米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6人,科研能力较强。单位下设薯类作物、粮油作物、茶叶、食用菌、果蔬、农产品加工等6个研究所,极具... 更多>>
魔芋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魔芋的主要成分葡甘聚糖是优质膳食纤维,在改善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魔芋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至今有30年历史。在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省魔芋产业已跃居全国前列,基地建设和加工业总体规模居全国首位。
一、 魔芋产业技术体系概况
为适应魔芋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省农业厅决定成立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以科技为先导推动产业又快又好发展。2013年4月,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在安康成立,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晓宏、科教处长戴建昌等领导出席,并向受聘专家颁发聘书。
体系由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专家大院首席专家三个层级构成,分设种质资源与育种、种芋繁育、病害防控、栽培技术、加工等10个岗位和安康、汉中、商洛、宝鸡等4个专家大院,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百忍任体系首席科学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宝善等18名专家被聘为岗位专家和安康、汉中、商洛、宝鸡等专家大院首席专家。
随着产业发展和情况变化,体系专家组成先后3次调整和扩增,形成了实力更加雄厚、专业结构合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魔芋产业科技团队。
首席科学家: 张百忍,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秘 书 长: 李 瑜,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
产品加工岗位:张宝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彦军,陕西科技大学,高级实验师
病害防控岗位:李利君,陕西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来航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栽培技术岗位:郭邦利,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王晓斌,岚皋县魔芋发展局,高级农艺师
种芋繁育岗位:陈永刚,汉中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程海刚,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艺师
机械与装备岗位:彭建安,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环境与营养岗位:张忠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
资源与育种岗位:李 川,安康学院,副教授
段龙飞,安康市魔芋产业研究院,农艺师
市场开发岗位:山红梅,西安邮电大学,教授
唐德建,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高级农艺师安康专家大院:王显安,安康市农技中心,研究员
汉中专家大院:高媛,汉中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
商洛专家大院:王敏珍,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宝鸡专家大院:朱永霞,宝鸡市园艺站,农艺师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
按照省农业厅产业技术体系“112工作机制”要求,以发展现代魔芋产业发展为总体目标,针对魔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魔芋产业深层次调研,为政府发展魔芋产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魔芋产业技术体系成立5年来,每年都组织岗位专家外出考察,走访企业,深入园区、合作社、种植户的田间地头,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全面调研魔芋生产、研发、市场、政策等产业情况。通过调研总结,向省农业厅提交了3份《陕西省魔芋产业调研报告》和《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二)突出技术研发,破解技术瓶颈
准确把握魔芋产业发展的方向,抓住存在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各岗位专家协同攻关。先后开展了魔芋产业发展途径研究,抗病高产易繁优质魔芋新品种选育、魔芋种芋低成本快速繁育、魔芋软腐病防控、魔芋土壤连作障碍修复、魔芋高产技术集成、魔芋低硫加工工艺研发、魔芋制品研发、魔芋低聚糖制备工艺等30余项研究工作,有力的破解了魔芋病害等重大技术难题,有效促进了全省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技术推广,矫正技术偏差
针对魔芋科技普及不到位,技术措施的准确性不高,技术混乱现象严重的问题,体系专家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将科技推广和技术普及放在了重要位置,坚持抓点示范,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坚持进基地、进园区现场指导,通过建立魔芋QQ群、微信群、魔芋网站、出版魔芋著作、编写技术资料等,达到了纠正错误、统一认识、统一技术、成果共享良性循环,使岗位专家的科研成果很快得以交流、推广、应用。利用每年的技术研讨会,组织企业、魔芋园区业主、魔芋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涉足魔芋产业的从业人员,免费参加魔芋产业技术培训,通过各个领域的专家讲解,一批接地气的实用技术得到应用推广。
三、取得的成效
(一)开展产业调研,做好领导参谋
体系组织专家进行了20余次的调研,先后深入安康、汉中、商洛、宝鸡、铜川等地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业务部门等,进行实际考察,座谈交流,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基本摸清了我省魔芋产业的基本情况;又先后到云南、湖北、川渝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吸纳了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向,编制了《陕西省魔芋产业调研报告》,上报省农业厅领导及相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省农业厅更加重视魔芋产业发展,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及科技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连续举办了多次农产品推介活动,魔芋产品进行了专场推介,是我省魔芋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7年,全省魔芋种植面积达到了68万亩,较2012年的27万亩增长了2.5倍,鲜魔芋单价从3元/kg提高到6元/kg,魔芋发病率下降了20%左右,农户种植魔芋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亩种植效益稳定在4000元以上。安康市的岚皋、紫阳、汉滨、旬阳、汉阴、石泉、镇坪、白河、宁陕、平利等,汉中市的勉县、镇巴、洋县、南郑、略阳、佛坪等,商洛市的镇安、山阳、丹凤、商州等地,宝鸡市的岐山、眉县、凤县等的魔芋产业都有了较好的发展,魔芋成为陕南山区最好的脱贫产业之一。
魔芋加工也异军突起,目前,全省从事魔芋精粉、食品加工的企业达到50户以上,仅安康的魔芋食品加工企业就达到了23户,在新企业不断诞生的同时,老企业的升级及扩能改造加速进行。与2012年比,魔芋企业总数增加了1倍以上。魔芋已经成为陕南特色主导产业,出口额年达2000万美元以上,是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出口农产品。魔芋粉、凝胶食品、添加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占据了国内市场的40%以上的份额,“芋天下”、“魔仙子”、“诸葛魔芋宴”等品牌享誉国内。
(二)搭建学习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好魔芋体系这一平台,带动促进我省魔芋产业的发展。体系成立以来,先后在安康、汉中、商洛、宝鸡、西安等地召开了6次现场、观摩、研讨、培训等全省性会议,每次参加人数在120余人以上,为我省魔芋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大促进了魔芋行业的交流、提高。 2014年第一次会议在安康召开,通过参观紫阳基地,使与会人员对魔芋有了初步的认识,目睹了魔芋企业发展的强劲势头。2015年在商洛市召开了全省魔芋培训会,邀请了国内魔芋界的实力派专家进行了讲课培训,并为商洛举办了问诊会。在2015年市场价格骤降,产业发展面临大滑坡的紧急情况下,体系及时在安康召开的产业形势分析会议,邀请魔芋专家、魔芋企业老总、种植大户及营销专家,进行了市场形势、应对措施、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研讨,使与会者稳定了情绪,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夯实了措施,避免了我省魔芋产业的一次大倒退,从而实现了低潮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迎接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5年科研观摩会学习观摩了岚皋林下魔芋生产模式;2016年汉中现场会重点观摩学习了川道低海拔地区魔芋——花卉互作模式;2017年宝鸡会议学习观摩了关中地区魔芋——猕猴桃互作模式;今年的会议在石泉召开,主要观摩安康市农科所培育出的魔芋新品种“安魔128”。历次会议均围绕全省魔芋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成果、新模式进行了现场观摩、培训,使安康的林下魔芋、汉中低海拔魔芋——花卉、宝鸡魔芋——猕猴桃等成功模式得以学习推广。
(三)发挥科技优势,助力产业扶贫
根据省农业厅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体系周密安排部署魔芋产业扶贫工作任务。在原来体系命名的示范县、示范企业的基础上,与岚皋、石泉、镇巴、镇安四县签订了科技扶贫协议,组建了四个科技助力产业扶贫专家小组,深入各县,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分析解决技术问题,取得了“产业脱贫,科技先行”的良好效果。
在首席科学家张百忍的统一部署下,体系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共承担了全省、安康、汉中、商洛、宝鸡等农干校、农广校等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30余场次,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大力开展普及性技术培训,在关键农时季节,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贫困户家中,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技术培训会、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观摩培训会达50余场次。通过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贫困户的魔芋科技水平,依靠发展魔芋产业,达到致富。
石泉县帮扶组在岗位专家郭邦利的带领下深入石泉县云雾山镇官田村,扶持资金10万元建立“一年制魔芋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基地200亩,吸纳20户贫困户,仅务工劳动一项人均增收2000元。帮助池河镇合心村发展魔芋100亩。在全县开展技术培训和进村入户技术指导,促进了石泉魔芋产业的大发展,目前该县已发展魔芋基地3万多亩,建设魔芋加工企业1个,开发魔芋产品5款,其中珍爱公司的桑叶魔芋代餐粉及柏盛公司的魔芋料包已经投放市场。
岚皋县帮扶组在岗位专家王晓斌的带领下,与岚皋县农林科技局研究制定了魔芋产业帮扶措施,并深入四季镇魔芋园区进行规划指导,建设魔芋基地700亩,覆盖带动61户贫困户。采取组建互助组的方式劳作,镇上还免费补助魔芋种和技术指导,预计年底户均增收2万元。并带领魔芋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全县的魔芋产业,2017年全县新增魔芋面积12640亩,通过发展魔芋产业带动贫困户2432户,7052人,人均将增收600余元。有力的助推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镇安帮扶组在商洛专家大院岗位专家李书民的带领下,深入镇安县开展魔芋产业调研,对县上提出的六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现场问诊,现场解决。帮助镇安县华兴魔芋食品公司,发展魔芋种植基地1万多亩,带动贫困户424户,实现脱贫致富。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机械岗位专家彭建安指导华兴魔芋食品公司建设魔芋食品生产线6条,开发魔芋食品6款,吸纳70多名群众和贫困户进厂就业,通过“三带四联”,在铁厂镇西沟口村联带扶贫户60户,每年每户可以增收4000元。
镇巴县帮扶组在岗位专家陈永刚、高媛的带领下,确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专家责任,促进工作有序开展。指导利民魔芋专业合作社种植魔芋1670亩,年产魔芋2100多吨,销售金额2850多万元,带动农户651户,对产业扶贫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抓住关键环节,破解技术难题
魔芋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技术人员、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是是而非的技术盲区,一直困扰着发展,尤其在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给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瓶颈。
1、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
抗病、高产、易繁、优质魔芋品种的缺乏是我省魔芋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因此导致病害发生严重、种源严重不足。近年来,在体系专家的辛勤工作下,引进20余个魔芋种质资源材料,从当地魔芋群体种中选出了汉魔一号等魔芋新品种。
安康市农科所将魔芋杂交育种作为主要研究项目,投入大量力量,实施集中突破。(1)开展了魔芋开花调控的转录水平研究和魔芋种质资源(叶绿体测序)的亲缘关系研究。目前测序工作基本完成,后继主要需要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为杂交育种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2)解决了亲本花期不遇和花粉保藏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不同种间的远缘杂交,取得了一大批杂交后代,选育出了一批优良株系,为魔芋新品种系统选育奠定了基础。(3)开展了种质资源材料的评价,对其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进行了综合调查,为开展杂交育种提供基础数据。(4)开展了不同种魔芋种开花习性及开花授粉结籽调控方法,掌握杂交育种的关键技术,为开展种间杂交育种提供技术保障。(5)开展了魔芋快繁技术研究,解决了新品种扩繁的技术难题。
选育成功了“安魔128”魔芋优良新品种,经过多年在300米、800米海拔区域的观察,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易繁优质的特性,将对解决我省魔芋种植基地发展中的品种和种子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2、种芋快繁研究扎实推进
(1)组培繁育技术研究
安康市农科所开展了魔芋种芋繁育试验研究工作。通过优化魔芋组培快繁配方试验及魔芋愈伤组织直播、魔芋组培苗雾培试验研究,研究出了杂交魔芋组培快繁配方。利用现代设施农业的温室、温棚,组装集成了一套魔芋种芋快繁技术,取得省科技成果,申报魔芋愈伤组织直播技术、魔芋组培苗雾培技术2项专利。
宝鸡市农科院利用魔芋顶端分生组织—顶芽、块茎、叶等组织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通过调整生根培养基改变1/2MS+6-BA(0.5mg/L)+NAA0.1mg/L增加细泡分裂素浓度,生根效果较好。在炼苗阶段改固体培养基为无菌水中水培,解决了炼苗阶段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污染,并且发现在无菌水中培养有促进根系的生长。
(2)大田种芋繁育
安康市农科所以芋鞭为繁殖材料,研究“一年制种芋繁育技术”取得成功,解决了直接用芋鞭做种子所带来的生产成本高、发病严重、周期过长的问题,实现了种芋生产的集约化、优质化、高效化,对推进一年制商品芋生产奠定了基础。
宝鸡市农科院专家通过不同规格魔芋种芋、不同种植密度种植对比试验,摸索出适合关中地区魔芋种芋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为魔芋产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发现:芋鞭(10克)最佳种植密度为10000株/亩,增重系数为9;20克小球茎最佳种植密度为6500株/亩,增重系数为9;50克小球茎最佳种植密度为3500株/亩,增重系数为5,生产的魔芋作为商品芋直接销售。所以种芋繁育选芋鞭与20克左右的小球茎为宜。
3、病害防控日趋科学
魔芋病害主要是土传病害,完全防控很难做到。体系病害岗位家与栽培岗位专家联合,通过魔芋种芋消毒、土壤消毒、病原菌检测、药剂筛选等一系列系统综合措施,有效的遏制了魔芋病害的肆意流行,起到了为魔芋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
(1)种芋消毒试验
安康市农科所利用不同的消毒剂(农用链霉素、多菌灵、石硫合剂浸种和甲醛-高锰酸钾熏蒸)对种芋进行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甲醛-高锰酸钾熏蒸处理效果最佳,操作简单。具体为:密闭空间内,每立方米使用8ml甲醛配比5g的高锰酸钾对魔芋种芋进行24小时熏蒸处理,初侵染循环田间的发病率可控制在10%以内,较CK发降低了13.6%
(2)软腐病病原菌田间消长规律研究
省微生物所的李利军研究员、卢美欢、马英辉等人,以安康农科所魔芋种植区、岚皋城关镇梨树村魔芋基地作为监测试验点,建立了魔芋根系土壤软腐病菌病原菌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体系;运用魔芋软腐病原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的绝对定量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实现了魔芋根系土壤软腐病病原菌的定时监测。通过检测数据分析魔芋软腐病发病情况与根系土壤中病原菌DNA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能够引起软腐病的初始菌量阀值。揭示魔芋软腐病发病程度与根系土壤中病原菌初始量之间的关系,为魔芋软腐病的用药和提早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制定了魔芋病害防治月历。
(3)防病药剂及生物菌剂筛选
①安康农科所与西北农大合作,通过室内药剂筛选试验对13种样品的初筛确定血根碱、浪毒素、小檗碱、大黄素、肉桂酸对魔芋软腐病菌有抑菌效果,其中血根碱和大黄素效果较好。通过大田药效试验单独灌根处理,300倍大黄素、300倍血根碱与对照发病率差别最大,且病害增长趋势不显著,药效最好。
②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在安康市农科所试验,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和其代谢物对软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原理,开展魔芋软腐病防治试验,选用的3号菌剂比对照CK(不用药)发病率降低8-15%。
③安康市农科所引进西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协同钙”,开展了对软腐病的防治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石泉县云雾山镇官田村的示范点大田试验,植物协同钙对软腐病影响不显著,对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所改善。
④安康市农科所联合河北大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复合微生物菌剂N株元防治试验,N株元处理对魔芋出苗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大,对软腐病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增产20%左右增产效果。
= 5 \* GB3 ⑤汉中市农技中心在3年魔芋重茬且未做任何处理的地块开展生物多效肥与生物菌肥比较试验(解淀粉芽孢杆菌≥5.0亿/克,N+P2O5+K2O=25.0%,地衣芽孢杆菌≥5.0亿/克),通过调查发病情况,使用绿又壮生物多效肥与贝海土皇上生物菌肥均可减少魔芋病害的发生率(对照病害发生率25%,使用绿又壮病害发生率为11%,使用土皇上病害发生率为17%)。
(4)土壤连作障碍修复试验
安康农科所与西农大合作研究表明,采取改变魔芋田间土壤PH值的方法,通过施用生石灰改变魔芋根际土壤的酸碱度,创造有利于魔芋生长的土壤环境,减低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从而达到抗病栽培的目的。通过在市农科所盆栽试验和石泉县云雾山镇官田村的示范点大田试验,亩施100kg的生石灰地块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较对空白下降7.8%。
(5)安康市农科所与中国农科院环保所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控制魔芋病害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明年将扩大试验规模。
(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忠良、来航线等专家,通过对林下魔芋土壤微生态环境研究,筛选除了对魔芋软腐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放线菌,研制成功了生防菌肥,为软腐病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4、栽培技术研究卓有成效
体系专家从生产实际出发,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魔芋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促进了全省魔芋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
(1)肥料试验研究
安康市农科所通过亩施200kg商品有机肥+ 40kg全营养肥料,对降低魔芋病害发生,提高魔芋产量效果最佳。魔芋亩产量为1560kg,比CK提高6.7%,病害发生率比CK降低了7.6%。
汉中农技中心研究表明施用底肥的魔芋产量、抗病性、膨大系数均高于未施用底肥的魔芋,以亩施硫酸钾复合肥100kg+汇力牌生物有机肥80kg与亩施硫酸钾复合肥100kg+银杏生物有机肥80kg表现最好。
(2)魔芋种芋选择试验
汉中农科所通过试验得出15-25g的魔芋小球茎膨大系数大、抗病性强,为生产的首选小球茎品种;汉中农技中心确定150-250g作为商品种芋,平均单产达0.588kg以上。
(3)种植密度试验
安康农科所研究表明,不同玉米的套种密度对于魔芋的光合色素含量、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每亩套种玉米密度为2780株/亩(株行距在30cm *80cm),效果最佳。魔芋叶片色素含量最高,单株球茎平均鲜重0.72kg,亩产量可达1440kg,发病率为17.6%。
汉中农科所研究试验发现种植密度对芋鞭的膨大系数影响较小,平均重量6.2g的芋鞭种植一年产生的球茎重量在70.0-77.5g,膨大系数为9.78-10.82;不同种植密度对植株抗病影响较大,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4)种植模式试验
宝鸡市农科院通过塑料大棚+遮阳网遮阴与玉米套种两种模式种植试验,得出塑料大棚+遮阳网遮阴:发病率为18%,平均单株产量为168克,亩产量1344kg,膨大系数为8.1。玉米套种:发病率为6%,平均单株产量为136克,亩产量1088kg,膨大系数为6.6。
汉中市农技中心通过连续两年的魔芋+玉米套种模式的试验研究,确定了低海拔魔芋玉米套种模式。魔芋+玉米套种模式宜采用1.5m带型,即种2行魔芋,套种2行玉米;魔芋与玉米株距为30—40cm;魔芋与玉米套种选择东西走向种植。此外,通过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光温研究,比较产量与抗病性,初步形成了七叶树+魔芋、樱花+魔芋、银杏+魔芋、桂花+魔芋等高效种植模式(树木为3—5年生,树距为4m*4m)。
宝鸡市蚕桑园艺工作站探索了“猕猴桃—魔芋”间作套种模式,即4米的行距套种4-5行魔芋,3米的行距套种3行魔芋。在凤翔、凤县、岐山等先后探索“玉米—魔芋”间作套种模式,即1行玉米套作3行魔芋。
商洛农科所在张村桃树林进行林下套种试验示范,芋种为汉魔1号芋种平均47.6g,膨大系数为3.3。
汉中市农技中心围绕种芋紧缺和病害难防两大瓶颈,以种芋贮藏、标准化栽培、实生种子生产与繁殖为核心,探索魔芋产业的三大模式,一是种芋供应“2+2”产业发展模式;二是“芋种架藏+叶片防护”生产模式;三是林下种植和粮芋间套种栽培模式。通过魔芋产业三大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为汉中魔芋区域规模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开展的低海拔区域魔芋+玉米套种试验,在研究低海拔区域魔芋与玉米套种带型、魔芋与玉米间距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套种玉米的最佳株距试验,定型了中低海拔魔芋与玉米最适宜套种模式:采用东西走向1.5m带型种植,即种植2行魔芋,套种2行玉米;魔芋与玉米间距为30cm;套种的玉米株距为20cm。
(5)开展高海拔魔芋种芋在低海拔地区的试验
选择种植在海拔1200m的本地镇巴花魔芋种植在海拔500m的低海拔区域进行试验示范。通过测定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等生理、生化指标,该品种在低海拔区域较好,与在原地区(高海拔区域)的种植表现相比,平均单球茎增加50g左右(平均种芋75g,平均单产370g,膨大倍数4.93),发病率增加5%左右。
(6)集成魔芋栽培技术模式
安康市农科所总结魔芋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了一套魔芋轻简化栽培技术,于产业脱贫工作中推广应用。技术集成概含种植区域选择、土地整理、品种选择、种芋选择、种芋消毒、起垄种植、间作套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储藏10部分,紧密结合魔芋的生长发育特征特性,有效的针对魔芋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将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有机的整合起来,构建成综合配套的技术体系,成为全市魔芋生产、产业脱贫工作中的技术保障。
汉中市农技中心在开展大量试验研究、调研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总结完善集成了魔芋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技术模式以高产高效为核心,以品种选择、区域分布、种植密度、施肥、病害防治和种芋繁殖等关键配套技术为重点,以种芋基地建设为关键,将单项技术集成为汉中魔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种芋、播期、密度、施肥、防病”各措施综合配套,个体群体协调发育,显著提高了全市魔芋生产区栽培技术水平。
(7)林下魔芋栽培
岚皋县魔芋局建立起了林下魔芋栽培技术规范,林下魔芋种植面积达10.41万亩,覆盖10个重点镇、42个重点村,1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1510户、加工企业5家,全县魔芋产业综合年产值达7.2亿元,魔芋林下经济实现年产值8.03亿元,占全县林业产值的64%。并完成省级“魔芋标准综合体”修订。
(8)魔芋北移栽培
铜川市农科所开展了魔芋北移种植试验,经5年的试验种植,魔芋在铜川表现出连续外观成色好,水分含量低,不易感病,林下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等特点。同时在种植管理过程中注重种芋消毒,加强魔芋收获储藏管理,探索出适合渭北旱塬发展高效种植魔芋模式,为今后在渭北地区指导发展魔芋种植提供了思路。
5、魔芋产品加工工艺研究
在体系专家和示范企业的合作下,魔芋新制品、新工艺研发不断取得突破。
安康农科所魔芋加工中心以魔芋为原料,充分发挥魔芋葡苷聚糖的优势,旨在开发出美味健康、营养全面、携带方便的魔芋系列新产品。研发了魔芋减肥饼干、魔芋燕麦面包、魔芋膳食纤维代餐粉、魔芋软糖、彩色魔芋豆腐和魔芋凉皮等几种产品。指导镇安华联公司魔芋食品生产线建成投入使用。申报专利2项,并与企业签订研发协议。
(2)魔芋低聚糖制备工艺研究
安康市农科所与省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利用酶法制备魔芋低聚糖的工艺研究取得成功,为开发新型产品,扩大魔芋精粉使用量提供了新途径。
(3)魔芋葡甘聚糖基冲调食品的研制及开发
陕西科技大学利用魔芋葡甘聚糖独特的生理、药理特性以及增稠性,将魔芋应用于特殊食品的研制及开发,分别开发出食用菌型和杂粮型两类冲调食品,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及企业相关标准,顺利通过了企业验收。
(4)魔芋材料的研制及开发
陕西科技大学研究开发出了魔芋超强吸水材料----吸水剂和吸水颗粒的制备工艺;在魔芋海绵的制备工艺基础上,制备了魔芋葡甘露聚糖/活性炭复合海绵;开发出一种魔芋葡甘聚糖基吸水纸。
(5)魔芋低硫加工及飞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与营养科学工程学院开展了魔芋快速干燥技术 、魔芋飞粉的组成成分、功能特性和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7)魔芋凝胶食品配方与工艺研究:主要有陕西锦泰魔芋公司完成,研制开发了魔芋果冻、软糖,魔芋仿生食品魔芋腰花、鱿鱼、虾仁、肚片、蹄筋、海参、贡丸、牛肉干等。
(8)魔芋干片低硫干燥工艺
安康市农科所特聘研究员彭建安,在原魔芋烘干设备的基础上,依据魔芋在烘干过程中褐化机理,发明了鲜芋烘干的新工艺,使精粉中的二氧化硫得到了明显下降,稳定达到了国家的新标准,几年来推广到了我省及四川、重庆等地。
四、存在的问题
魔芋体系在厅科教处的领导下,在省园艺站、安康市农业局及专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岗位专家不辱使命,努力工作,为我省魔芋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魔芋产业还没有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魔芋已经成为陕南最有发展前景的脱贫产业和特色产业,但政府重视不够,缺泛应有的措施加以推动。
(二)体系专家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有些无法开展必要的工作,有些团队力量缺乏,制约魔芋产业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体系管理方面缺乏考核机制,检查评比不够,专家间的合作交流不密切,资源共享不充分。
(四)经费缺乏。尤其是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由于缺乏魔芋科研经费,无法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也无法建立起相应的团队。
(五)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魔芋科研力量薄弱,研发与推广有所脱节。
2018.8.19
总访问量人次
技术支持:安康德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5-3616584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恒口大道1号 邮编:725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5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