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技术交流
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技术交流
一、马铃薯产业基本情况
马铃薯属粮菜兼用型作物,在几大农作物中种植效益最高,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玻利维亚和秘鲁高山地带,是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明朝末年由荷兰传教士传入我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据统计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陕西省的马铃薯主要分布在陕北、陕南,全省种植面积2007年达到了32.5万hm2,西南及我省陕南年种植面积113.3万hm2,占粮食总产量的20%-40%,在安康,马铃薯是山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低山人民不可缺少的蔬菜,近年随着其效益的不断提高和科技进步,产业迅速发展,我市常年播种面积80万亩左右,主栽品种高山一作区为安康市农科所最近育成的国审品种安薯56号、秦芋30号,秦芋31号,浅丘川道二作区为早大白、费乌瑞它、0101-2等早熟品种,中高山地区素有“洋芋丰收半年粮,洋芋欠收半年荒”之说。安康市农科所上世纪60年代引进米拉品种,70年代选育出安农5号、175号(文胜四号),80年代选育出国审安薯56号品种,本世纪初又先后选育出国审新品种“秦芋30号”和“秦芋31号”,这些品种的推广过去为解决山区人民温饱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也会为山区人民的富裕小康再次做出贡献。
二、制约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气候、土壤、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水平、品质、储藏、加工销售等等,除不可控因素外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品种退化严重:马铃薯在生产上是靠块茎繁殖,长期自留种子病毒在薯块中的积累越来越多,品种退化越来越严重,病毒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产量和品质大幅度降低,效益减少,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品种布局不合理:中高山区是安康市马铃薯的主产区,多做粮食鲜食,为春季一作区,生育期长,应主要推广高产、抗病、高淀粉的鲜食品种,主要推广安康市农科所育成的安薯56号、秦芋30号、秦芋31号,这一区产量高,但集中上市,价格较低,效益较差。浅陵川道区是安康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区,近几年发展较快,在生态上属于春、秋二作区,生育期较短,主要推广早熟、优质菜用薯费乌瑞它、早大白、0101-2等脱毒品种,这一区产量虽稍低,但上市早,价格高,效益好,应该建设成为高效商品薯基地,春、秋两季生产。
3、栽培水平低:我市种植马铃薯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多是鲜薯自食,没有从效益的角度引起足够的重视,栽培管理比较粗放,主要表现在对地块的选择、深翻不重视;山区很少进行垄作;种子选择不严格,密度普遍偏小;有机肥缺乏,大多不施有机肥,化学肥料用量不足,N、P、K比例不当;对病虫害防治不重视,大多不进行防治,由于以上原因,马铃薯产量很低,全市平均只有750公斤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耕作制度单一:我市中高山区为一作区,主要模式是玉米马铃薯2:2套种,很少从效益的角度对套种模式进行研究,丘陵川道区为二作区,冬播春马铃薯有露地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两种,基本上也是一年一季,很少种秋马铃薯,错过了价格较好的季节。
5、储藏设施落后:马铃薯块茎含水量大(70%左右),很容易烂薯,储藏要求严,难度较大,绝大多数收获后都在简易的房子中储藏,或用土法在地头挖槽土藏,大型地窖和恒温库设施几乎没有,产量损失大。
6、加工没有跟上:我市生产的马铃薯80%以上鲜食,民间只有少量的粉丝加工,没有淀粉加工和休闲小食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条很短,效益较低。
三、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脱毒薯在全国推广已经10多年,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增产在50%以上,是提高产量和品质最有效手段之一,中高山一作区以中晚熟脱毒品种安薯56号、秦芋30、31号为主,浅丘川道二作区以早熟脱毒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0101-2为主。
2、建立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满足我市对脱毒种薯的需求:以安康市农科所为技术依托,建立市、县、乡三级繁育供种体系,在安康市农科所建立市脱毒苗、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在各县区建立脱毒原种繁育基地,在重点乡镇建立栽培种繁育基地,进行标准化繁育,为全市提供优质脱毒种薯。
3、合理布局,建立商品薯生产基地,提高栽培水平:基地建设是产业的基础,改过去零散种植为规模化种植,依据安康地形地貌特征,应建立两种类型基地,一是一作区粮用薯基地,二是二作区菜用薯基地,以鲜食品种为主,逐步建立专用薯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脱毒种薯、双行垄作、地膜覆盖、平衡施肥4项技术,提高产量和商品品质。一作区以中晚熟脱毒品种安薯56号,秦芋30、31号为主,二作区以早熟脱毒费乌瑞它、早大白、0101-2为主。
4、改进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中高山一作区在玉米-马铃薯2套2的的基础上,以效益为衡量指标进行1套1、1套2、1套4、2套4栽培模式的研究与小面积示范,最终找出中高山一作区最高效益栽培模式;浅丘川道二作区要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变过去春季一作为春、秋二作,填补市场淡季,提高经济效益。
5、完善储藏、销售、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引导,政策优惠,多渠道融资建立与本地生产相适应储藏窖、储藏库、销售市场、加工企业等基础设施,延长我市马铃薯产业链条,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总访问量人次
技术支持:安康德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5-3616584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恒口大道1号 邮编:725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5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