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科学看待植物激素
作者: [刘继瑞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2074]  更新时间:[2011-07-01]

在中外媒体对食物有害添加剂纷纷扬扬的报导声中,近日,因某地西瓜使用膨大剂而爆炸的消息,使得植物激素成为继食品非法添加剂之后,又一个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关于植物激素的使用,又广受关注,有人认为激素和食物非法添加剂一样,会贻害人体健康,如:传言鲜艳硕大的草莓,黄瓜顶花带刺是使用了避孕药,番茄的底端尖是使用了增长素,孩子们性早熟多是因为吃了这些激素蔬果等等。因此,在当前很有必要澄清对使用植物激素的某些模糊认识,使人们能正确地“科学看待植物激素”。

科学表明,在自然界一切生命体(动植物)都存在有各种激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其中,植物体内本来就有的,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近代,人们在了解了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等方式生产出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这种人工生产的激素,称为植物外源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当前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外源激素的使用,对食品带来的影响。

植物激素大体分四类:一是助长剂。这类药剂可使农作物生长加快,枝叶茂盛,光合作用增强,使农作物获得增产,如增产灵(学名:4-碘苯氧乙酸)、802广增素,多效哩等。助长素的共同特点就是能促使植物细胞分裂,更好地运输和分布营养物质。二是抑制剂。有矮壮素(氯化氯代胆碱)、助壮素(甲赈咛)、抑芽丹(马来酰肼)、玉米健壮素等。它们的特点是通过植物绿色部分吸收,很快传递到全株细胞,以降低植物体赤霉素的合成和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分裂,使株体短矮。控制植物的纵向生长,使其叶厚色绿,株形紧凑粗壮,作物可抗倒伏。三是催熟剂。在农业生产上果、瓜用的催熟剂,常见的有乙烯利(学名:2-氯乙基磷酸),用它喷于株体能很快被植物学各器官吸收,具有打破种子休眠,减少顶端优势、去雄、催熟等效果。四是脱叶剂。可促使农作物叶子脱落,便于收获。如脱叶灵(学名:脲塞苯隆),用于棉田可促使棉花叶柄和茎之间迅速分离,有利于机械收获棉花。

目前,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世界上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国外已商品化的有100多种,主要有乙烯利、甲哌鎓、矮壮素、噻苯隆、赤霉素等,应用范围包括蔬菜、果树、棉花、烟草、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8种。常用的有乙烯利、矮壮素等近10种,主要在园艺、水稻、棉花等作物上使用。我国仅在黄瓜上登记使用的已有噻苯隆、氯吡脲、核苷酸、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萘乙酸、吲哚乙酸等,主要作用是促进雌花生长、提高坐果率等。

植物激素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地使用(按照国家登记批准标签上标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是安全的。不仅能促使农作物增产、改进农产品品质,而且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还可使农业生产省工、省时、节本、增效。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如浓度过高,剂量过大、时机不对等都可能带来严重负作用,影响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严重后果,如九二0(赤霉素)在正常浓度下能促进细胞体积增大,调节控制植株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促进种子、块根、块茎、发芽和茎叶生长,提早抽苔开花,刺激果实增大,增加结果率和形成无籽果实等,但浓度过高反而抑制作物生长,引起某些器官如茎、叶、花、果畸形,影响产量,甚至危及生命。

在生产中科学使用植物激素,是生产者必须严格遵守规范,不能有丝毫违规的一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广大群众当前最为关注的不是如何使用植物激素,而是施用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人工化学品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影响。

我们可以肯定回答:科学地、合理地、规范化使用植物激素,对人体健康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因为:

一、按照我国农药管理管理规定,植物激素属于农药管理范围,只有取得农药登记并获得生产许可的产品,才能进行生产、经营和使用。

我国对农药登记要求十分严格,申请登记的农药产品,都需要进行大量试验。从产品化学、药效、毒理学、残留、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和科学评价,只有经过科学评价,证明具有好的效果,同时对人畜健康和环境影响可控,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等要求,方可取得登记。

生产经营农药主要按照登记批准标签上标明的使用剂量、时期和方法,使用植物激素对人体健康就不会产生危害。

二、经国家批准使用的植物激素,都有相应的质量检测方法。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及专业检测机构,都具备检测农产品中植物激素的能力,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投放市场的植物激素是否符合质量要求、使用过激素的产品含有激素的多少等,从而为人体健康把好产品的质量关。

三、植物激素和动物用激素大多截然不同,例如,目前普遍施用催熟的植物激素主要是乙烯利。而这种物质跟动物的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睾丸酮等性激素相比,无论是化学结构,还是作用目标都是截然不同的。至于植物中的生长素和动物的生长激素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简单同说,植物激素只是起信号作用的小分子化学物质,它们并不会是构成细胞的分子,它们只能通过植物细胞膜上的特殊信号接收装置发挥作用,比如,细胞膜上接受乙稀信号的ETR1蛋白就是一种插在(准确地叫镶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的接收端暴露在细胞外,当有乙烯同它结合时,这种蛋白质插在细胞质内侧的部分就会释放出一些化学分子,使相关基因开始工作,使得细胞壁降解,果实软化……开启了果实的成熟程序。而动物的细胞膜上并没有类似的接收装置,自然不会做出反应了。反过来,把动物激素用在植物身上,植物也一样会无动于衷。所以,用避孕药来处理黄瓜纯属无稽之谈。

四、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植物激素进入蔬菜体内会随着新陈代谢的逐渐降解,药效慢慢消失,在蔬菜体内残留量很低,即使有微量的残留,在煎炒烹炸的过程中也会被破坏,人们使用的食品,不必担心会有大量的激素残留。

五、必须指出的是,不能说植物激素对人体完全是无毒无害的。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过量摄入植物激素会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如过量的乙烯利会诱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对肝、肾产生损伤,同时可能存在致胎儿畸形和致癌的风险。有人会担心,既然激素能促进增产,生产者会不会无限量的大量使用激素而给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因为激素用量和增产量并非始终成正比,如前所述,用量超标,就会适得其反。就拿生长素来说,浓度控制在80—100ppm时可以促进黄瓜的生长,但是浓度超过了100ppm,促进使用就消失了。而2.4D更是典型的“双面激素”,在低浓度时可以防止番茄幼果脱落,但是浓度过高就会造成大量落果,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使用量会得到严格的控制。不可能使食品中大量残留外源激素。当然,业内人士也表示:“关键还是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制订了严格的残留标准。我国今后应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中的残留监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植物激素作为农作物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增产、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加强对植物激素使用技术的宣传普及,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并引导社会公众科学看待植物激素,避免因一些不实信息或虚假消息误导消费者。应当说明的是,生产中使用激素和在食品中滥用添加剂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要和非法使用添加剂作坚决斗争,以切实维护公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