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安康宁陕县食用菌产业调研与发展思考
作者: [王长科 史文卫 江新华 马玉平]  文章来源: []  点击数:[1210]  更新时间:[2010-09-25]
安康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植被状况好,森林面积大,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有栽培食用菌的历史,十几年前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生活水平、健康概念、经济状况、交通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食用菌市场很小,菇农多以自发、零星方式栽培食用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进一步追求以及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食用菌规模和产量逐步扩大,产业已见雏形,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安康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市场前景、发展后劲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全面调研,目的是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政府决策做好参谋及技术储备。

1、发展宁陕县食用菌产业的资源优势

1.1气候优势 宁陕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县境内最高海拔2965m,最低海拔540m,垂直差异大,境内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适宜各类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繁衍生长,只要合理布局,选用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可以周年生产,四季供应市场。

1.2种质资源优势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降水变率大。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类型,孕育出了多种生物种群,具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物种资源。据调查,宁陕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的大型真菌176种,除常见的香菇、木耳、天麻、猪苓、茯苓外,还有许多至今尚未人工栽培的珍稀野生菌,如牛肝菌、羊肚菌、大口蘑等,为以后的研究开发奠定了种质基础。

1.3原材料资源优势 宁陕县现人均森林面积2.7ha左右,林分畜积约2970m3,其中栎类资源和以阔叶为主的杂灌木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因计划采伐、抚育采伐、沼菌结合等产生的枝桠、节省的薪材,为木腐菌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 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布局与规模

2.1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我省未来几年食用菌发展的目标为:以陕南三市为重点,加快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北。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6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80t(鲜菇),产值达到45亿元。促使该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以增加产业总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促进菇农增收。这一目标的提出为宁陕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宁陕县按照“严格限额采伐,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引导食用菌生产由生态薄弱区向资源富集区转移,由浅山乡镇向高山乡镇发展,限定规模,控量扩面,“沼菌”结合的总体要求,本着“三禁止、三重点、三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生产。即: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理》的规定,禁止在生态旅游区、封山育林区采伐林木生产食用菌;禁止在山脊线两侧各500米以内和西汉高速、210国道沿线两侧直观坡面采伐生产食用菌;禁止在陡坡、岩石裸露等生态脆弱区采伐生产食用菌;重点在资源富集区、移民淹没区、偏僻边远区发展袋料食用菌;优先安排“沼菌”结合区、新品种开发区、后备资源配备好的农户发展袋料食用菌,从而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布局 以前,宁陕县的食用菌栽培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距离县城较近、资源薄弱的城关、汤坪、四亩地、简车湾等乡镇;2009年县委、县政府、以及食用菌主管部门对其产业布局重新进行了调整,根据宁陕县海拔差异、气候条件,本着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以平河梁为界的三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一是以广货街为代表的高山珍稀食用菌基地;二是以旬阳坝为代表的反季节夏菇基地;三是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袋栽、椴木黑木耳基地。总体来说,逐步向资源富足区、高海拔区、贫困区、边远区、沼气利用区、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辐射发展,限量扩户。

2.3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 2007年全县栽培各类食用菌1200万袋,产量256.8万公斤(干品),占全市食用菌产量的60%以上,其中白灵菇、杏鲍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类200万袋,发展药用菌猪苓65万窝,天麻41万窝,产值近一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以上,全县有3000余农户,12000余人从事食用菌产业生产,占农户30%以上。

2008年全县发展袋料食用菌1500万袋,其中白灵菇、鲍鱼菇、鸡腿菇、双孢菇等珍稀菌约100万袋,产量276万公斤,产值6000万元,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覆盖了13个乡镇,全县有70%的村、4000多农户、12000多人从事食用菌产业。

2009年全县计划发展袋料食用菌1500万袋,农户覆盖率达到40%,相对集中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广货街为代表的高山珍稀食用菌基地;以旬阳坝为代表的反季节夏菇基地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袋栽、椴木黑木耳基地,覆盖13个乡镇。

3 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

3.1政府扶持,科技示范,效益引导 近年来宁陕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把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项资金促进产业发展,县科技局成立了药菌办公室,先后出台了资金、林木指标、沼菌、信贷优惠政策,优先扶持优良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科技示范专业户的发展。先后引进了白灵菇、鲍鱼菇、鸡腿菇、双孢菇、香菇、袋栽黑木耳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食用菌新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城关镇食用菌专业户从2004年以来从事香菇栽培,年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现在他成了“松夏”食用菌公司的技术人员,靠着这个产业,他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基地。旬阳坝镇食用菌专业大户2009年栽培2万袋反季节夏菇,在他的带动下村上的几户菇农和他联合搞起了20万袋反季节夏菇基地。

3.2 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宁陕县约1.2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其中反乡农民工约1200人。龙头企业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能够形成一个好的产业链条,给产业提供必要的支撑。县委、县政府很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先后招商引资,从浙江引进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组建了松夏菌业责任有限公司、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南一北的两个公司主要业务有:食用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菌种生产;食用菌生产材料的销售;技术指导;基地建设;产品回收销售;设备出租;产品加工等业务,每年年初与基地菇农签定菌种、技术、质量、产品回收、保底收入合同,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互惠互利的合作化生产经营模式。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上半年销售菌种500万袋,在西安设立了鲜菇销售窗口,由此向西安各蔬菜批发零售市场销售鲜菇,鲜菇销售采取合作社形式,根据西安批发价,扣除运输销售费用后,其余全部返还菇农,一天一结算。仅鲜菇一项公司每年销售50kg,销售收入350-400万元。松夏菌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个体企业,2000年销售推广250万袋,随着产业的发展,公司也再不断扩大,2007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当年销售推广1000万袋,2009年达到了1700万袋。松夏菌业有限公司每年年初到11月底和菇农签定下年的生产销售合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承担技术责任风险,公司发工资。产品销售也是采取合作社形式,公司保底回收,菇农自愿参加。

4 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4.1管理不顺 围绕食用菌产业有三个部门在管,农业部门管菌种,林业部门管菌材指标,科技部门管产业发展,这样政出多门,环节烦琐,难免相互矛盾,出现问题有可能相互推脱,容易形成都管都管不了的局面。

4.2科技支撑不强,品种单一 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主要靠两个较大的公司,但公司的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也有限,研发的力度不够,适宜品种储备少,品种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香菇为主,珍稀菌、药用菌虽先后试栽成功,但尚处起步阶段,技术还不十分成熟,效益不够稳定,更谈不上对野生食用、药用菌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3菌种市场混乱,品种质量差 宁陕县除“松夏”、“秦南”两家菌业公司外,还有10多家小公司具有菌种生产销售资质,设施不够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为争夺市场相互砸价,菌种质量很难保证,菇农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4.4生产不够规范,品牌意识不强 宁陕县绝大多数专业户都在自己制做菌棒,自己接种,自己管理。有些农户认为流程简单,所以不按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来操作,很容易出现问题。食用菌从菌种生产-栽培种生产-菌棒生产-栽培管理环节很多,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细心,都要严格操作,稍有不慎就会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宁陕食用菌栽培历史长,量大,但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销售初级产品,好的东西卖不出好的价钱。

4.5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品销路不 在宁陕境内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香菇交易市场,虽然宁陕县的“松夏”、“秦南”两家食用菌公司都在回收产品,在西安建立了鲜菇批发市场,但对全县而言,参加合作社的菇农毕竟还是少数,大多都是自行销售,等商家上门收购,就连本土的安康市也没建立一个有组织,较规范的销售市场,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6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 虽然对食用菌有科学规划生产的总体发展思路,但由于资金,市场,交通,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食用菌产业化生产还是主要集中在浅山,国道两旁,靠近城镇,人口相对密集,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向高山乡镇,人口稀少,资源富裕的大山深处发展。

4.7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 来 在宁陕县大多乡镇虽都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但由于自身素质和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相对低下和落后,所以技术不到位,信息不灵,特别是对国际、国内食用菌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市场价格行情等了解不透,不能很好的组织菇农生产销售,更谈不上产品的深加工信息和技术。

5 对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5.1加强管理,理顺关系,协调发展 宁陕县食用菌产业受多个部门管理,环节较多,部门之间难免出现不协调情况,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食用菌综合办公室,从产业规划布局,资金信贷,菌种生产资质认定,菌种规范生产,菌材指标审核,规范栽培等方面进行全程一体化服务,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5.2加强与省、市食用菌研究部门的合作,优化品种结构 宁陕县的菌种引进推广主要靠“松夏和“秦南两家食用菌公司,但由于设备,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等工作相对滞后,名优品种储备少。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与省、市食用菌科研部门合作,储备推广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菌种。在稳定香菇和药用菌的基础上,重点推广鸡腿菇,袋料黑木耳,双孢菇,平菇等节材、优质、高效食用菌品种。

5.3加强菌种管理,提高菌种质量 菌种的好坏是产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菇农经济效益先决条件,要以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载体,加大菌种管理执法力度,整顿菌种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菌种、无证生产经营、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维护好菇农的合法权益。对菌种生产企业要定期进行资质评估,定期对其生产的菌种进行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菌种要没收回笼,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并通报菇农,通过执法和市场淘汰规模小,设备差,技术薄弱的菌种生产企业,最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菌种生产经营体系,同时建立菌种企业质量承诺担保制度,以提高菌种质量,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4规范生产程序,打响“秦岭富硒菇”品牌 宁陕县有得天独后的食用菌生产环境资源,严格按照绿色无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就能生产出纯天然绿色食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全力打造“秦岭富硒菇”品牌。政府部门积极做好宁陕县富硒区的普查和申报认定工作,同时做好“秦岭富硒菇”的绿色产品认定工作,精心策划包装,利用各种文化节,交易会,博览会和电视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在宁陕县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立足区位优势,争取把陕西的48t(鲜菇)食用菌总量的60%放在宁陕交易,实现总产值14亿元,税收560万元的目标,力争食用菌单项为菇农增加人均纯收入1000元,为全县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200元,带动万人就业,真正实现产业兴县的目标。

5.5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优化品种结构 根据宁陕县海拔差异、气候条件、经济状况、市场需求和有关政策法规,建立以平河梁为界的三大特色食用菌基地:一是以广货街为代表的高山珍稀食用菌基地;二是以旬阳坝为代表的反季节夏菇基地;三是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袋栽、椴木黑木耳基地。总体来说,逐步向资源富足区、高海拔区、贫困区、边远区、沼气利用区、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辐射发展,限量扩户。本着“三禁止、三重点、三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生产。以香菇,黑木耳为重点,不断扩大鸡腿菇,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灵芝等名特优食用、药用菌的发展规模,注重顺季节和发季节品种的合理搭配。

5.6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加大信贷投入,扶持龙头企业 食用菌是宁陕县的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政府要针对食用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菇农、市场、资源等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引导产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和菇农的信贷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实现科研、技术、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稳步发展。

5.7加强食用菌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宁陕县大多乡镇虽都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但由于自身素质和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相对低下和落后,所以技术不到位,信息不灵,特别是加强对国际,国内食用菌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市场价格行情收集和分析,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组织,全县各食用菌协会人员集中进行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通过服务手段的改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准确掌握食用菌行情、品种信息和深加工信息,更好的为本地食用菌产业服务,真正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5.8用养结合,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宁陕县是陕西省的森林大县,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优越的原料和气候资源,应该优先发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告诉我们发展要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要体现区域特色,但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索取就要给予的简单道理,掠夺式的经营必将造成资源枯竭,山空水断,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要把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做到用养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产业持续发展,造福子孙万代。具体讲就是每年的林木采伐量要低于其生长量,全县发展规模控制在1500万袋左右;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广节能灶,推广桑枝种菇技术,首先利用老化林木资源及桦栎木枝桠来发展食用菌,注重育林建设,在做大产业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引导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造陕西食用菌强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魏善元.贵州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J].食用菌,20086):6

杨国良.荷兰发达的蘑菇产业[J].食用菌,20086):4

鲁定伟.昌宁县野生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食用菌,200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