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技术研究和区域作物育种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现有地市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147家,从事科研活动人员44780人,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636家,从事科研活动人员17229人,分别占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总数的55%和38%。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眀确指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目标,作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只有找准发展定位,不断增强科研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新形势。
一.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特点
1.战略地位 农业的地域性和层次性是地市级农科院所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市级农科院所具有鲜明的生态区位优势和技术产品特色,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前沿阵地,是国家控制农业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科技创新伟大力量的最深厚根源存在于基层。回顾中国主要农作物育种的历史可以发现,在过去推广的优良品种中,由地市级农科院所育成的占60%~70%;全国农业科技类的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大部分的第一完成单位是地市级农科所。地市级农科所是一支能战斗、有贡献的科研队伍,是地方农业应用技术的生产主体,是我国农业科研战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用一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历史就是半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史来概括和评价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中国农业科研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回溯历史长河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立足现实视角透视得出的答案。
2.历史作用 以安康农科所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康农业科研系统为安康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支撑了安康农业的起步。马铃薯晚疫病的解决,玉米三项技术和吨粮田栽培技术的引进,以及良种培育与杂交种优势的利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促进了安康农业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以来,安康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安康农科所以列入国家863计划为代表的一百余项科技成果在我市独占鳌头,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安康基本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主导了安康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康农业科技系统,以推动良种更新为主线,使水稻、玉米、油料以及食用菌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为安康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重要价值 地市级农科院所是国家农业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资源、生态区域性为基础的农业科研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地市级农科院所的存在意义。地市级农科院所在性质上是地方公益类、非营利性、农业应用技术科研事业机构,在功能上主要开展技术研发、试验示范、转化推广和传播扩散活动,在角色上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桥头堡、是当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价值上是促进农业科技繁荣的战略资源、推动区域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可以说,基层科研工作搞好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项工作也就落到了实处。在新形势下,重视地市级科研工作,发挥地市级科研院所作用,对于开创农业科研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
1.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公益性农业事业单位 一是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面向农村、农民,以新品种、新技术等形式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受益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效果是农业发展和全社会普遍受益。二是由农业科研的特点所决定。农业科研具有长周期性、强地域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农业科学技术保密性差。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的栽培技术研究和作物品种选育,很难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自身经济效益。三是由农业科研的服务对象所决定。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弱质行业;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弱势群体。千家万户分散、兼业经营的农民,承载科技创新成本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业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主体只能由政府主导,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性质应该且只能定位于社会公益性机构。
2.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基层单元 长期以来,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目标,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工作,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区域性农业科研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被纳人创新体系建设范畴,承担着产业综合试验站建设任务,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基层单元。
3.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应承担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职能 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主要由国家、省、地市级三级农科院所构成。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上与国家、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相衔接,下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相衔接,在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上能够实现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生产需求,使科研成果更易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优势决定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应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集于一体,担负起区域内科技成果创新、集成、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和科技服务等职责。
4.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应强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 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加之农民生产分散,各地耕种方式不一,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十分突出。农业的区域性造成了农业科研的地域性,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育成的品种具有不同的适应区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广泛分布于全国不同的生态区,处于区域农业科研第一线,通过长期努力,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学科和一大批与区域生态特征相适应的科研成果。如安康农科所在马铃薯育种方面就有明显优势,以拥有四个国审品种的骄人战绩成为我省主要的,西南地区重要的育种单位。因此,地市级农业科研院应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针对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需要,着力开展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为优势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的前沿阵地。
5.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应建立与区域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以占领科技制高点为目标,使科技园区成为当地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地、 示范地和现代农民培训中心 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象征和主要方向,是工业化和现代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园区又称“可控环境农业"、“工厂化农业’’或‘‘植物工厂”等,它是指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季节气候影响,采取工程技术和工业化手段等现代化保护措施,在人为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种植与养殖的一种新型高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我国园区设施农业发展可以上溯到2 000多年前,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建设则正式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尤以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现代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发展,成就辉煌,并已步人世界设施农业大国之列。作为引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也要在方兴未艾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大潮中有所作为,使自身在建设中提高,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三、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基本途径
总体上讲,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抢抓发展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使院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人才推动。一是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在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激励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整套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大幅度改善和提高人才待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二是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科研管理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娴熟的人才伍,形成一批骨干领军人才,引领人才队伍整体提高,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三是全面提升人才队思想作风建设水平。引导人才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在新招录的一批研究生中教会他们做人做事,使他们在工作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要鼓励人才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观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四是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在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通过选派进修、挂职锻炼、短期培训等方式,强化现有人才知识更新培育,力争用较短时间使人才队伍水平得到提升。
2.产业促动。发展科技产业是科技创新工作的继续和延伸,是反哺科研不可或缺的经费来源。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应正确处理科研与科技产业的关系,有条件的农科院所,可以在强化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的基础上,依托优势学科,培育科技实体,以股份制为核心,以院所控股、参股的形式,实现事企分离、管办分离;缺少基础和条件的农科院所,应积极探索和尝试成果人股、人才人股等不同形式的科技产业化途径。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加速成果转化,促使科研与农业生产、科技成果与农民需求紧密衔接,实现科技产业与科技创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3.平台带动。近几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每年都安排农业基本建设和各种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创新平台,开展公益研究。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寻求扶持,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建设重点实验室、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增强科研装备和手段,提升科研层次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特色突出、实力雄厚、产研结合、运作规范、灵活高效”的发展新局面。
4.合作联动。加大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力度,寻求人才、信息、课题、资金、成果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同体系内科学家间的协作与交流,接轨科技前沿,加快科研事业发展。同时,应注重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大户的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的途径和模式,在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过程中,实现科研院所、企业、农民的“互惠"和“共赢”。
5.制度驱动。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应实行岗位聘用制,建立“责权明晰、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强岗位评聘的动态管理,使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与岗位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鼓励科研人才开展科研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增添动力,为现代农业和农业、农村经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总访问量人次
技术支持:安康德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5-3616584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恒口大道1号 邮编:725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5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