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本院新闻
市农科所马铃薯育种取得系列集成成果
作者: [刘继瑞|史文卫|马俊]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2503]  更新时间:[2011-12-21]

近期,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选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秦芋32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2011003)。该品种的优良特性是,生育期较短,属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5天左右;长势良好,株高60厘米,植株直立;品质优良,薯块表皮光滑、芽眼浅、肉黄色,口味佳;产量好,中大薯率高,平均亩产1600公斤以上;抗逆性强,高抗晚疫病。该品种将成为我市、我省乃至西南地区又一主栽品种。

新近被国家审定的秦芋32是市农科所选育成功的第13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是由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四个新品种,市农科所成为我省主要的、西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育种单位。

一、奋力攻关,彻底结束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危害

马铃薯是我市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粮、菜、饲、工业原料等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作物,在安康粮食作物中地位特别重要,常年种植在80万亩左右,尤其是中高山农民吃饭历来靠两坨,即包谷坨和洋芋(马铃薯)坨,洋芋丰收半年粮,洋芋歉收半年荒。而安康高温高湿,易发晚疫病的特殊气候条件,使得上世纪60年代前,几乎年年马铃薯都遭受晚疫病毁灭性的灾害,产量严重下降,马铃薯大爆发年份甚至颗粒无收。市农科所为了抗御马铃薯晚疫病,保障马铃薯稳产高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以优质高产高抗为目标的品种选育工作。1977年组建了我市也是全省唯一的一个马铃薯繁育区域试验站及国家西南六省区马铃薯品种区试点(即镇坪县高山试验站)。三十多年来,经过不间断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先后选育出了安农系列1-5号、文胜系列1-4号、安薯56号、秦芋30号、31号、32号等13个具有独创性的马铃薯新品种,其中安农5号、文胜4号(1751978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安薯561991年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秦芋30号、31号、32号分别于2003年、2006年、2011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秦芋30号、31号分别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这些品种的共同特性就是抗性强,稳产高产,特别具有高抗晚疫病的性能。多年培育的抗晚疫病组合品种的广泛推广种植,使我市率先在全国彻底结束了晚疫病的危害,使马铃薯生产从此步入了稳产期。而美国在2008年才报道了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危害。

二、育种研究升级——洋芋脱毒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为了进一步培育不带病毒的种薯,上世纪90年代市农科所又开始进行马铃薯脱毒研究工作。通过组织培养等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培育出了洋芋脱毒苗。2000年建成了组培大楼600平方米2010年进一步改造扩建,完善组培仪器和病毒检测设备,新建成脱毒苗水培繁育智能温室150平方米,脱毒微型薯雾培智能温室50平方米,可年产脱毒苗500万株,并在我省率先具备马铃薯病毒检测能力。

脱毒种薯培育成功后,又进一步进行了繁育研究,建立起了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研究制定出了各级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原原种繁育:分别在市农科所内、镇坪高山试验站建立了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基地拥有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塑料大棚共30余亩,年产脱毒微型薯900余万粒。为了加速脱毒原种繁育,分别在平利县八仙镇,岚皋县城关镇,农科所镇坪高山试验站建立繁育基地,繁育早大白、费乌瑞它、紫花白、秦芋系列、鄂薯系列等,2011年繁育原种12万公斤,繁育种脱毒一级种薯120万公斤以上。

三、大力推广集成技术,促进马铃薯大面积增产

市农科所通过多年锲而不舍的连续奋斗,在马铃薯的育种、繁殖、栽培、病虫防治等各生产环节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马铃薯高产的集成技术体系。为了使科研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农科所继而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912月份开始分别在宁陕、石泉、汉阴、平利、镇坪、岚皋、汉滨区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高产示范点七个,示范面积2700亩。平均亩产2310公斤,充分展示出了脱毒马铃薯种薯十分显著地增产效果。为优化创新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推广模式,以市农科所为技术依托,构建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网络体系,建立“123”繁育推广模式,即:市农科所每年生产原原种1000万粒;2000个农户种植原原种2000亩;产原种2000吨;3000个农户种植原种15000亩,产栽培种18000吨;可满足12万亩的马铃薯种薯需要。脱毒马铃薯种薯和马铃薯栽培新集成技术的推广为我市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市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和马铃薯组装配套栽培技术,还先后在陕西、四川、重庆、湖北、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黑龙江十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在稳定解决中高山区人民温饱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功不可没,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