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2010年,安康市农科所从抓党的建设入手,通过“创先争优”,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单位”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推动了全所各项工作连创佳绩。荣获了“全省农业系统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省2010年度农民满意的农业站所”、“市农业系统目标考核第一名”、“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第一名”、“瀛湖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科研方面全年承担中、省、市重点科研课题13项,其中三项分获省、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科技论文喜获丰收,全年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9篇,较上年增加50%,有10篇获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2010年市农科所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连创佳绩,主要是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所党政领导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自觉规范了廉洁从政行为,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廉政准则》,以身作则,带出了全所风清气正,团结和谐,人心凝聚的政治氛围,调动了全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是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科研所活动,以坚持经常性学习,提高党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年初所党委成立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制订下发了《2010年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在全所坚持常年开展学习活动,年度中心组集体学习12次,党员、干部集体辅导学习5次,各支部组织党员、职工学习20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5次,邀请领导、专家来所报告辅导学习4次,办《学习园地》交流学习情况5期,写心得体会80余篇,常年坚持不懈的学习,使党员、职工保持了政治上的青春活力,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朝气勃发。
第三是根据市级农科所的性质和任务,坚持以科研为重心,围绕本市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硬软件建设,改善、提高科研条件;千方百计争取中、省、市科研课题,使全所科研人员达到全员满负荷运作,人人为科研创新献智出力,并充分发挥本所多年累积的科技优势,努力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努力创建“创新型”科研所,使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仅在马铃薯科研方面,即完成了自育的中早熟4个品种(系)的品比试验研究;中早熟6个优系的筛选比较试验。自育的3个优系初步试验增产力较大,有望进入下年度区试;完成了国家中晚熟西南组合9个品种区试、2个品种生产试验的研究工作;其中选育康0102-5(命名为秦芋32号),有望通过国家审定。完成50亩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亩产平均达到23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了7000元,为我市脱毒马铃薯的推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建立了10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繁育脱毒试管苗近50万株,繁育原种2.5万公斤。为进一步扩大繁育推广奠定了基础。在水稻、玉米、野生果蔬的引种试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
第四是大力开展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打造“服务型”科研所,农业科研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推动“三农”的快速发展,科研所十分重视科研帮扶和技术推广工作,所领导亲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制订了帮扶计划,落实了专人负责。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时,采取派科技人员蹲点,在农村建立示范基地、办科技培训班、编印发放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并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大力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在石泉县挂牌成立了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和桑枝食用菌产业专家大院,并以石泉县池河镇为中心,以迎风乡、中池乡、红卫乡、银桥乡为示范区、向全县辐射推广;分别在宁陕、石泉、汉阴、平利、汉滨等县区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高产科技示范点,对脱毒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繁育和示范推广,引导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获得了省、市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好评。
总访问量人次
技术支持:安康德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5-3616584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恒口大道1号 邮编:725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5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