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以茶为媒,共赴一场修行
江华 老师
亲爱的老师们、茶友们:
为期一周的茶艺师培训,在明天考试之后,就圆满落幕!回首这段时光,作为一名兼具教师与学员双重身份的参与者,我心中既有授业解惑的责任感,也有求知若渴的谦卑心。这场与茶相伴的旅程,让我在角色转换中体悟茶道的真谛,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成长。
感恩:以茶为桥,传递温度。
作为教师:我由衷感谢大家的信任与热情。每一次课堂的互动、每一道专注的目光、每一杯用心冲泡的茶汤,都让我感受到传承茶文化的使命感。姐姐们从生涩到从容的蜕变,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你们的提问激发我深入思考,你们的进步让我重新审视茶艺教育的意义。
作为学员:我感恩导师们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无论是茶席间对水温毫厘的精准把控,还是茶史长河中一段典故的娓娓道来,都让我领略到前辈对茶文化的赤诚之心。同时,也要感谢同窗伙伴的互助共进,茶席上的欢声笑语、品茗时的灵感碰撞,让学习成为一场温暖的修行。
收获:茶中有道,内外兼修,技艺精进。从六大茶类的了解,绿茶玻璃杯冲泡到红茶盖碗冲泡到茶席美学的意境营造,从茶器选配的细腻考量到茶汤品鉴的感官锤炼,系统的学习让我突破了过往的认知边界。尤其作为教师,通过观察大家的实践过程,我对以后教学重点的把握更加精准,也探索到了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心灵的沉淀:茶艺不仅是动作的规范,更是心境的修炼。无论是看大家的反复训练,还是自己练习时的屏息凝神,茶道中“和静清寂”的哲学悄然浸润心田。一杯茶的时光,教会我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从容,以茶人的专注对待每一件事。
文化的传承:培训中深入研习茶史典籍、地域茶俗,让我对茶作为“东方智慧载体”的身份有了更深的敬畏。作为传播者,我更加明晰肩上的责任——不仅要分享品德与素养,更要让茶文化中“敬天爱人”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期盼:茶香致远,步履不停。
希望以此次培训为起点,继续精进专业素养,在茶艺师教学与个人修习中寻求平衡。未来也计划深入学习传统茶道流派与现代茶艺创新,探索更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期待大家保持对茶的热爱,将培训所学融入生活,让茶成为滋养心灵的日常。无论是居家独饮时的片刻宁静,还是以茶会友时的真诚分享,愿茶香始终伴随你们的从容与优雅。期盼与更多茶友携手,以茶为纽带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茶文化走向年轻化、国际化。愿我们既能守护传统茶道的精髓,又能用创新表达让茶文化“活”在当下。
与我而言,这场双重身份的茶艺之旅,恰似一杯茶的起承转合:初时是授业者的沸腾热情,继而沉淀为求学者的谦逊之心,最终化作回味绵长的感恩与期待。未来,我愿继续以茶为师,在传承与修行的路上,且行且歌。
最后,我也代表学员们诚挚感谢市总工会、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们,精心组织、协调、安排;感谢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周到热情的服务与帮助;感谢刘衍宁老师全程的陪伴和指导,温暖沁润心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期盼下一次和大家美丽的遇见!
江华留字敬上2025年4月24日
黄琴 学员
为期一周的茶艺培训今天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收获颇丰,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感谢,特别感恩市总工会、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搭建的这个学习、交流、成长、进步的平台,让我们收获了新知识、结识了新朋友、建立了新友情,让我们对安康富硒茶文化、陕茶文化有了更深、更广、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陕茶文化自信,为传播安康富硒茶文化增添底气、增强信心、激发动力。感谢组织方和承办方的精心组织安排、细心周到服务,课程内容全面丰富,让我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感谢各位资深授课老师们毫不保留的精彩分享,感谢班主任老师们热情的服务与帮助,感谢刘衍宁老师全程的陪伴和悉心指导,感谢摄影大咖为每个茶友留下了精彩的瞬间,感念各位优秀的学友们求学路上的帮助、指点,这种友谊如涓涓细流沁润心田。希望今后能为传播安康富硒茶文化、振兴安康富硒茶品牌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忱欢迎各位领导、茶友们来最美乡村平利畅游女娲故里,品女娲硒茶,赏美丽乡村!常来平利指导茶产业发展!来平利了记得联系我。
胡小姣 学员
忙完事,坐下泡杯同修沐焕春紫阳茶,回想5天的学习,茶修转瞬而过,如手中这杯茶馨香醇厚让人回味。从开始与老师、茶友、同修们相见的亲切欢喜。如沐茶山春风的学习过程,老师用心、深入、热情的传授,提高了我对陕茶更广、更高、更深的认知。感恩茶缘,感谢农科院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组织邀请强大老师团队:肖斌教授,孟阳老师,倪正宇老师,刘运华老师,刘衍宁老师,江华老师,曾晓勤老师。感谢我们的职校培训基地周到暖心的服务,谢谢我们优秀的茶人同修。满满收获,感动感恩。
以后的生活中,学习践行茶文化精神,默默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学以致用,分享传播陕茶、家乡安康富硒茶,让更多人了解,喝到安康富硒茶。
安康富硒茶,常饮常安康,常品更美好,茶生活让人们更幸福!
李娜 学员
值此茶香四溢之际,怀着真挚的感恩之心,向此次公益茶艺课程的主办团队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次活动举办的内容丰富,安排细致。每个学员都有很大收获。
此次活动以弘扬中华茶文化,宣传安康特有茶为己任,特邀知名茶艺专家倾情授课,并贴心提供全程免费食宿,为参与者搭建了一个沉浸式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课程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茶道精神的传递。通过茶艺表演、品鉴互动及文化讲座,外出研学,学员得以在袅袅茶香中感悟“精行俭德”的价值观,体会茶文化中“和、静、怡、真”的哲学内涵。这些实践与此次公益课程的理念一脉相承,彰显了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一盏清茶,凝聚公益温度;一堂课程,赓续千年文脉。谨以此文致敬主办团队的无私奉献,感谢你们以茶为媒,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至更多人的心田。期待未来更多此类活动,让茶香浸润民生,以匠心共筑文化自信!
还要感谢所有老师专业认真的授课,感谢同学们的陪伴!
预祝我们安康农科院研制的果蜜红畅销全国!让更多人爱上安康茶!
木棉 学员
周末很幸运地参加了2025年安康市第一期中级茶艺师培训班的课程。《陕西茶业概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茶叶感官审评》、《红茶、绿茶冲泡》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习,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颇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茶知识茶滋味滋养了我,茶文化茶历史丰富了我,茶美学茶礼仪提升了我。
生在茶乡,我们早已习惯这片青山绿水,习惯随时端起手中的茶杯,习惯客来敬茶,客走送茶。享受且满足!这样爱茶就够了吗?
课堂上一位位老师饱含深情地讲述深深打动着我,爱茶,我们可以更加自信,更加自豪!安康富硒茶,常饮常安康。这里绿水青山,土壤富含硒元素,一江清水送京津。这里制茶贡茶历史悠久,有第一条茶马古道,更有不断耕耘精进的爱茶人。
感恩众多茶培训老师的引领,感谢他们对茶深沉、执着的爱。感谢他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肩负起陕茶振兴责任。感谢安康市总工会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一次又一次茶培训、茶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茶。
如果每一个爱茶人都是一片茶叶,越来越多的爱茶人一定会带来满山的青绿,满世界的清香。愿更多的人爱上茶,愿每一片叶子都带来幸福安康。
贺婷婷 学员
通过这次茶艺培训,让我在茶香氤氲中触摸到千年文化的脉络,当素手执起白瓷茶具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捧着的不仅是器物,更是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一片蜷缩的茶叶,看似脆弱,却暗藏穿越生死轮回的密语,所有的破碎与重塑,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形态。茶艺技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让生命在细微处绽放的智慧,那些茶汤中浮沉的叶片,恰似我们在人间修行时的模样:历经揉捻烘焙,终在滚烫命运里舒展成最美的姿态。通过学习不仅让我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对陕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对陕茶增加了自信,余生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各位优秀的茶友一起将陕茶乃至安康富硒茶推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再次感恩主办方以茶为舟,向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表达深深的感谢与感恩!
李林雪 学员
习茶,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喜悦。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老师们在台上讲陕茶时,老师们对陕茶文化的自信深深的感染到我,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再和同学们一起同台泡茶,同台共品香茗,也对陕茶有了新的认知。喝懂陕茶定要时时充电,时时学习!
茶香涤心:一位摄影师镜头之外的觉醒笔记
——写在茶艺培训活动拍摄之后
摄影师 阿军张先生
作为一名从业近二十年的摄影师,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拍摄一场茶艺培训活动后陷入如此深沉的自我反思。当我敲下这些文字时,相机包仍残留着茶室飘来的沉香气息,快门声仿佛还在与煮水声交织回响。这场原本被视作"普通商单"的拍摄,竟成了照见我职业倦怠与生命觉醒的一面明镜。
一、偶然的相遇:快门下的茶香
接到农科院刘老师邀约时,我正被接踵而至的商演活动跟拍订单压得喘不过气。镜头里程式化的微笑、千篇一律的流程,早已将我对摄影的热情消磨殆尽。带着"反正只需拍摄开幕式"的敷衍心态,我踩着点踏入茶艺课堂,却在按下第一张快门的瞬间被定住了脚步——晨光穿透窗棂斜斜洒落,身着素色茶服的学员们正屏息凝视着老师演示,水汽氤氲间,茶香寥寥弥漫其中。
这与我熟悉的商业拍摄现场截然不同:没有刺眼的闪光灯,没有刻意摆拍的笑脸,就连空气中浮动的尘埃都在光束中跳动着禅意。当我下意识调整ISO捕捉茶汤泛起"蟹眼泡"的刹那,忽然惊觉自己竟像个初次摸相机的学徒,为某个转瞬即逝的细节屏住了呼吸。
二、细节的力量:镜头内外的匠心
虽然因后续培训课程未能全程记录,但短短三小时的拍摄经历已足够震撼。茶艺师擦拭茶具时手腕45度的弧线,学员练习"凤凰三点头"时指尖的微妙震颤,甚至茶席上竹制茶则天然的肌理纹路——这些曾被我在日常拍摄中草草带过的细节,在茶艺师眼中却是需要千百次锤炼的修行。当授课老师展示着冲泡过程的每一个小细节时,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每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里,都沉淀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最触动我的,是课间瞥见学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人用红笔圈出《茶经》里的"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反复推敲,有人在空白处画满茶席布置的构图草稿。这让我想起刚入行时,自己也会在深夜研究布光角度,为捕捉某个眼神反复调整机位。而今我的相机存储卡里,却塞满了未经筛选的原片。
三、迟来的顿悟:在茶烟里重拾镜头
驱车离开时,车载电台正播放着李宗盛的《山丘》。望着后视镜里渐行渐远的授课室,那些我曾不屑一顾的"慢功夫",此刻却像回甘的茶韵般萦绕心头。在这个追求即时成片的数字时代,茶艺师们依然执着于把控每摄氏度水温、计算每秒钟出汤,这种对"过程"的敬畏,不正是被快节奏商业拍摄异化的我所遗失的本真吗?
后备箱里的相机包突然变得沉甸甸的。或许我该停下赶场的脚步,像茶人"养壶"般重新养护蒙尘的镜头;或许该把格式化存储卡里的照片,当作茶饼般封存在陶罐里等待转化;更或许,该去拍一组真正的"茶人肖像",用慢门记录茶烟升腾的轨迹,就像他们用一生参悟"一碗见人情"的深意。
这场未完成的拍摄,终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重要逗点。当茶汤在茶盏中完美呈现时,我似乎听见某个生锈的齿轮重新开始转动——这次,快门声终将追上心跳的节拍。
总访问量人次
技术支持:安康德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915-3616584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恒口大道1号 邮编:725021
备案编号:陕ICP备09005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