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新闻中心 > 本院新闻

本院新闻
安康市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 羊肚菌设施化稳产栽培技术
作者: [AknKsadmin]  文章来源: []  点击数:[146]  更新时间:[2025-04-14]

一、技术要点

(一)栽培季节

促早栽培要求当年10月中下旬前完成播种,12月下旬原基发生,翌年元月中旬进行采收;常规栽培11月下旬前完成播种,翌年2月上中旬原基发生,3月上中旬进行采收。

(二)栽培场地

应选择地势平坦、易于棚室建设、水源方便、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的区域。场地土壤要求不易板结的黑、黄沙壤土,含有一定腐殖质。生产富硒羊肚菌要求土壤硒含量0.4mg/kg以上。

(三)设施搭建

宜选择钢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设施棚体总长度25~28m为宜。棚子宽度6m43道)或8m54道)、南北走向,棚高3.5m,肩高1.8m,棚顶搭盖4~6针黑色遮阳网,棚膜可卷起到棚体两侧1.8m高度。棚内间距50cm安装雾化水喷灌设备或沿畦面铺设地喷带。

(四)菌种选择

应选择抗病性好、抗逆性强、优质丰产的适栽品种。安康海拔1000米以下区域适用川菌G10G5等品种,1000米以上区域适用高原红、G8品种。菌种要求无杂菌污染、菌丝无干缩失水、无老化、生长势强,具有少量菌核。

(五)播前准备

采用“三防三翻”进行土壤处理,即除草剂(草甘灵、敌草快)-翻地、杀虫杀菌剂(虫螨腈、联苯-噻虫嗪、虱螨脲)-翻地、调节土壤酸碱度(石灰)-翻地。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5cm,土面平整。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沟深3040cm。畦面宽90100cm,畦高达到1520cm,畦与畦走道宽4050cm

(六)播种

播种前用料袋分离机或人工将菌种掰碎放入消毒后的容器内备用。将羊肚菌菌种均匀沟播在畦面,每亩用种量掌握在150~200kg。播种后用细土将菌种掩盖,后采用微喷或者灌沟方式补定根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65%左右。

(七)覆盖外援营养袋

播种后7~10d摆放外援营养袋,营养袋划口后采用顺码式摆放,营养袋与营养袋的间距在25~30cm,促早栽培亩用营养袋宜在3000袋左右,常规栽培在2200~2600袋,后适时在畦面上覆盖打孔黑色地膜进行保温传菌。孔距20*20cm,孔径0.8~1cm

(八)发菌期管理

养菌期间,空间环境温度控制在15~18℃,空气相对湿度65%~70%。适时、适量通风,避直射光。环境温度超过25℃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发现杂菌在发生处撒干石灰粉防治。畦面偏干时,可采用畦沟内灌水,以水不不淹没畦面为宜,或采用十字微喷补水。

(九)子囊果分化阶段管理

原基出现后即可将覆盖的黑色地膜和外援营养袋撤出栽培大棚,通风增氧2~3d。后采用微喷或灌沟进行土壤补水,土壤含水量40~50%。后搭盖小拱棚,拱棚可用竹签或成品支架,间距1m,拱棚农膜4丝以上厚度。

(十)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土壤水分控制在4050%,环境湿度控制在8090%,温度控制在13~18℃,棚体左右两侧卷帘器要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开大,必要时前后门打开通风降温。

(十一)采收

羊肚菌子囊果菌盖菌褶完全打开且转色后采收。采收后及时进行烘干或保鲜。保鲜温度控制在4-5℃。一般冷藏保存时间为7d

(十二)病虫害防治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在播种整地前高温闷棚、施用杀虫杀菌剂预防。针对链孢霉可在发生初期选用“菇耳瘟特”药剂连续24h发生处点喷两次防治。针对跳虫危害,一是在土壤处理阶段采用虫螨腈(1:1500)、联苯-噻虫嗪(1:2000)、虱螨脲(1:1500)三种药剂复配进行防治,二是在浇完催菇水后棚内全方位用喷雾器喷撒防治。

二、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在安康市及类似生态环境区域种植推广应用。

三、注意事项

(一)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温度条件适栽品种和播期均有差异,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种时间。

(二)不适宜的菌种、营养袋基质配方会直接影响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造成原料资源浪费和增大病虫害发生风险,应按技术规定基质配方制备菌种和营养袋。

(三)羊肚菌出菇期严禁化学农药在子囊果上的直接使用,以避免对羊肚菌的品质和食品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四)羊肚菌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异常敏感,须确保栽培设施能够精准调控这些参数,特别是在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上,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导致羊肚菌原基和幼菇发育不良或生长停滞。

四、技术依托单位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