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技术交流

技术交流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要点
作者: [洪安喜]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1445]  更新时间:[2016-05-20]

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该虫主要危害水稻,同时也危害茭白、玉米等作物,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以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产量损失重而成为夺取水稻丰收的主要障碍。

一、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在稻桩、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然后,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发生时间拉得很长。一般年景一代成虫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二代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因此,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一代压低基数,决战二代保丰收的策略。主要依据:一是一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7月上旬一代发生的有利时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二、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

2、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

3、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

4、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二)物理防治:在6月末、7月初用高压汞灯诱杀二化螟成虫(结合防治玉米螟)。

(三)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田间防治二化螟。

(四)化学药剂防治: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幼虫三龄前,即65日~20日之间。

田间药剂防治 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90%杀虫单原粉每亩用量40克兑水40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用3%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量32400克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粒药。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10天后再施一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