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科研是一种境界
作者: [谭西 ]  文章来源: [安康日报]  点击数:[3029]  更新时间:[2014-07-31]

——“走进市农科所”系列报道之二

    在离安康城区近150公里,人迹罕至的高山上研究马铃薯,或者跑得更远,像个候鸟一样,一个人到海南去研究玉米。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更别说亲身经历。

     市农科所的老专家们,却在这样的节奏中度过了二三十年的时光。在日复一日与泥土、育种和报告打交道的过程中,把马铃薯、玉米和水稻打造成了安康的传统优势科研项目,也把科研做成了一种境界。

                    三个人的高山站

     6月23,安康城里一片燥热。远在镇坪县曾家镇金坪村8组的市农科所镇坪实验站,却是凉风习习。

     海拔1465米,前后两排房屋,3名工作人员。在市农科所,这里被称为“高山站”,一个专门研究马铃薯育种的基地。附近的农户,早已陆续搬至山脚下或公路边,他们是仅有的还住在高山上的人。

     高山站1976年建站,在市农科所历史悠久,也是所有科研项目中,取得成就最多的一个。站长蒲正斌1984年从四川达州老家来到这里,就再也没离开过。他介绍说,马铃薯怕高温,温度越高退化越快。育种如果不选这样的海拔和生态环境,就没办法进行。

     这个有着25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实验站,承担着选育和探索优质、高产、高抗马铃薯新品种及适合安康秦巴山区、西南地区马铃薯栽培技术的任务。蒲正斌说:“洋芋在山区群众的主粮中还占有重要位置,现在也逐渐成为农民的一个增收渠道。在安康农村,家家都会种点洋芋。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育种研究,培育出新的替代品种,稳定大田的生产水平,保证产量。”

     尽管地方清冷,高山站的一年四季却很忙碌。4月上旬以前要完成播种,随后的一个月开始田间管理。五六月份要做好田间观察记载和品种评比实验,7月份以后根据品种的不同,开始逐步收割,这项工作要持续到8月底才能结束。9月份以后是一些室内的工作,如种薯的贮藏与管理,材料的整理、统计、计算和分析,年底还要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身处高寒地方,高山站每年10月份就开始下雪,有时甚至9月底就有雪花。雨雪季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清明节,有时一场雪还没来得及化掉,紧接着又是一场雪。科研人员周长武说:“这是一个很单调,很孤独的地方。”在高山站呆久了的人,对这种孤独深有体会。

     1978年到2009年,实验站马铃薯育种实验条件很差,培育马铃薯实生苗所需的林腐殖质土及杉树枝,都得靠人工从山上搬到地里,马铃薯的田间播种和收获也要靠背笼来回搬运。蒲正斌已经背坏了15只背笼,磨破了25双解放鞋。直到2010年所里为实验站配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

     张昌兵是镇坪县曙坪镇大曙村人,也是高山站3名职工中唯一的本地人。他说:“就算在镇坪农村,这个地方的条件也算差的。而且我们的活路比农民还辛苦,农民一种一收就不管了,我们除了要种要收,做好体力活以外,还要在技术上跟进,费的脑力也比较大。年纪大了,现在感觉体力跟不上了。”

     50岁的蒲正斌、57岁的周长武、58岁的张昌兵,以及跟随丈夫而来的蒲正斌和张昌兵的妻子,构成了高山站的全部。25亩试验田,3天就要走一圈,走完一圈要整整2天。除非有特殊情况,他们很少出山。因为选育一个新品种,最快也要813年。如果不是脱毒品种,培育出来了之后也只能用一二十年的时间。跑在马铃薯品种的新老衰替前面,成了高山站的首要任务。

    蒲正斌说,以前有省领导来视察,看了高山站的环境唏嘘不已。“你们能把这个地方守着都不容易,都算大贡献,更别说培育出了这么多品种。”其实蒲正斌他们也觉得累,却仍然乐此不疲:“一辈子就想把这个专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虽然辛苦,但在事业上能有这个成就,我们也觉得心满意足。”

                     心里只有玉米

    跟谢世学比起来,高山站与安康城区的那点路简直不能称之为距离。为了做好玉米研究,谢世学把一半的科研时间与地点直接放到了遥远的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一个人跑去搞“南繁”。

    1995年开始,每年的4月到10月,谢世学在安康。从11月至次年3月,他都是一个人在海南度过。作为市农科所粮油作物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所里资历最老的玉米研究专家,谢世学与玉米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

     之所以对玉米情有独钟,是因为谢世学知道玉米的分量。他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安康还有一百六七十万亩玉米,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是安康第一大作物。选育新品种,以及相对应的栽培技术,就是我要忙的事情。”为了这个作物,谢世学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个彻头彻尾的农民。

     6月26,谢世学在玉米地里从早晨6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正是给玉米授粉的时间,他戴着自创的一顶与养蜂人类似的草帽,穿着白大褂,左右两边各拴着一个大布袋,忙着给玉米授粉套袋。

     因为气候原因,玉米在安康一年只能自交一次,至少需要6年才能选育一个自交系,选育出来了之后还要大量测配。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情况下需要10年左右。谢世学等不了这么久,为了尽快研发玉米新品种,他选择去海南加代,这样有3年时间就够了。

     在市农科所,最鼎盛的时候有十个人在研究玉米,慢慢却演变成了只有谢世学一个。他说:“这是很寂寞,很辛苦的事情。研究玉米不可能在多好的地方,都是在农村。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要在地里。选育新品种是相当难的,急功近利不行。我们可能辛苦一辈子,最终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成果。”

     除了寂寞,还有枯燥。谢世学今年种了936份不同的玉米,有的玉米一份只有二三十株,有的群体一亩地就有1万多株。光是套袋授粉,就够他忙活。玉米试验田安康有20多亩,海南有三四亩,要播种材料、要群体改良、要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很多事情他都亲自动手。

     谢世学说,前几年在海南住的那个地方不通电,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在海南春节期间正是给玉米授粉的时候,他也没空回来。即便在安康,谢世学也很少回家,几乎从不休周末。他说:“授粉不能间断,早晚凉快,刚好在地里多干点活。回家两头耽搁,太浪费了。”现在谢世学每天早晨5点多起来,6点钟就到地里去了。下午稍微凉快点又去,晚上8点才天黑,他就一直工作到那个时候。

     皮肤晒得黝黑,鞋子和裤脚经常有泥,谢世学不在乎。他说:“过去群众经常拿玉米做口粮、养猪和烤酒,其实玉米除了粮经饲于一体,在工业上的用处也很大。现在玉米深加工产品已经有了4000多种,还能做燃料这样的能源,国家对玉米一直都很重视,我更应该好好干。”

     在谢世学眼中,玉米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项事业。他说:“对这个没兴趣的话,可能觉得烦,太枯燥了,但我享受这个过程,这是很快乐的事情。”也有人问谢世学:“你这么付出值不值得?”他的回答是:“什么叫值得?什么叫不值得?不干这个事情,混着玩又有什么意思?”

                     土地上的传奇

     在蒲正斌和谢世学看来,干了这一行,就要干好。二三十年的执著付出,确实也换来了硕果累累,那些被他们踏遍了的土地,生长出一个个传奇。

     高山站先后选育出适宜陕西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的国审马铃薯品种安薯56号、秦芋30号、秦芋31号、秦芋32号,为陕西、西南乃至全国部分省区的马铃薯生产及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蒲正斌参加并主持选育的高产、抗病、质优国审品种“秦芋30号”,在20032005年实施国家重大专题863计划的子课题《马铃薯新品种秦芋30号繁育技术研究推广》项目中,在陕西及西南六省市累计推广面积230.22万亩,平均亩增收鲜芋152.04公斤,总增产3.5亿公斤,新增总产值2亿多元。

     按照蒲正斌的说法,农业科研成果体现在科研人员身上的只是社会效益,却让广大群众得到了经济利益。“秦芋30号”的推广应用和加工,先后3次在省上及农业部立项。仅从2003年“秦芋30号”开始,马铃薯研究为市农科所争取到的项目经费就超过了千万元。这既提高了安康马铃薯育种研究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又更进一步地推动了我市乃至西南省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谢世学20多年的辛勤劳作,也换来了不少收获。他相继选育出了适宜秦巴山区及西南地区种植的安玉2166、安玉11号、天汉6号等玉米新品种,其中安玉2166继陕西省审定并申请获得品种权后,湖南、重庆、贵州等地相继审定,现在已在陕、渝、湘、黔、川、鄂、桂、滇等省市大面积示范推广,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样是在土地上打造传奇故事的人,粮油作物研究中心主任、水稻专家洪安喜,对水稻的痴迷程度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他的电脑桌面,用的就是金黄的水稻。办公室的柜子里,也摆放着几把稻穗。50岁的洪安喜,在市农科所已有34年,专门从事水稻研究也有14年的历史。

     他说,安康的水稻一直都是引进品种,从前为解决温饱问题,研究重点放在栽培技术上。这几年他们开始做新品种培育,引进周边优质种源,解决生产的燃眉之急。按他的构想,要通过对好品种的杂交改良,慢慢筛选出杂交品种,最终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与玉米授粉赶早不赶晚不同,水稻的授粉必须放在正中午,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洪安喜说,这个时间段的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他们都在地里授粉,超过了那个时间,就没粉了。跟他同一课题组的两个老同志,从种子、育秧、田间管理到收割,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头。因为要做杂交,他们也不敢请周围的农民来帮忙,很多事都靠自己。

     水稻老专家们培育出来的泸香618A×康恢1145和中9A×康恢1145两个优秀品种,目前正在通过审定。洪安喜说,一旦审定结束,就可以开发流通。已经有不少企业看中了他们的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合作意见。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瞅大区域搞2系杂交稻,争取在长江下游区域推广。

 

  • 上一篇:向传奇致敬
  • 下一篇:人体硒的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