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习交流 >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安康现代农业建设
作者: [张百忍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1280]  更新时间:[2011-07-05]

 

进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建设现代农业重要时刻,这既是全市人民在新时期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更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实现的目标。近几年来,我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总任务,依照规模、特色、效益的思路,坚定不移的解放思想,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全力建设人才队伍,尽力改善研究条件,实现了科研工作由传统农业研究向现代农业研究的转变,科研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建设现代农业坚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 转变发展观念,必须敢为天下先,争做创新排头兵。
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科技驱动增长的新时期,科技创新成为竞争取胜的决定性因素,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谁拥有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谁就拥有了竞争制胜的法宝,占据社会分工和市场的有利位置。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创新农业,知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是基础,创新是动力,特色是关键。
安康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因此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型特色产业之路。作为服务安康农业的科研单位,创新永远是我们工作的主任务,虽然我们的专家团队、科研装备、研究经费等条件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但作为曾为安康农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农科人,我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己任,强化工作方式转变,抓住重点求突破,全力实施“两品两业”战略,在抓好粮油作物育种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新特农产品的开发研究上,集中人力、财力,组建强势研究团队,依靠安康特色资源,开展了粮油蔬果菌研究,迅速构建我所的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全所硬实力和软实力。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已经在水稻、玉米、马铃薯、香菇育种,蔬菜、果树、食用菌等特色开发上,现已取得成效显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将要问世。对提高我市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中高山区特色有机蔬菜基地和优质果胶产业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转变工作方式,必须投身产业主战场,在发展产业中显身手。
创新出成果,推广出效益。科研成果只有投身农业产业建设中,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科研人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在安康农业产业建设中有所作为,才能尽到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有为才有位,几年来,我们先后在全市不同生态区域建立了马铃薯、食用菌、高山蔬菜繁殖基地及高产示范点11个,有三十多名科技人员长期深入基地创办示范点,指导农户发展产业。在平利、镇坪、岚皋建设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面积突破1000亩,预计繁育脱毒种薯100万公斤以上,为我市农户种植马铃薯提供种薯保证。在汉滨、汉阴、石泉、白河等县创办的马铃薯高产示范样板,经现场测产,亩产高达2500公斤,较农户自留种增产200%以上,实现亩收入7000元以上。食用菌是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强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凭借科技人员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石泉县政府的支持下,与食用菌企业联合建立了石泉桑枝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在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特色食用菌的开发方面开展了着有成效的工作,有力的推动了石泉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县发展桑枝食用菌3000余万袋,预计产值达到2亿元,成为继蚕桑之后又一重要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在宁陕、汉滨、平利等建立了食用菌科技示范点,派出科技人员驻点开展示范推广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通过办示范样板,我们深深地感到,农业科研必须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转变工作方式,必须强化队伍建设,造就一流专家人才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建设现代农业,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人才队伍,这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我所发展壮大,献身安康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业科研最大的不同就是科技人员必须是挽起裤脚下地、拿起锄头种田的高级农民,如果没有为农业科研事业献身的精神,没有对农民的那种热爱之情,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不会在农业科研方面有创新,有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就会垮塌。我们在全所上下唱响了“做有抱负的农科强人,建有作为的农科强所”的口号,提出了强思想、强素质、强作风、强业务的四强要求。邀请知名专家讲如何献身科研,如何建功立业,如何开拓创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退休教授、年近80岁的朱平风老人20余年情系安康、扎根瀛湖、献身农业科研的感人事迹。用她的高尚行为感化教育科技人员热爱农业,献身科研。我们制订了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每个科研人员必须参加科研项目,必须到科研一线参加劳动,必须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
我们坚持不懈的抓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经常邀请著名专家来所做学术报告,坚持派出业务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专业进修,坚持所内一年两次的学术交流和课题观摩。鼓励科技人员参加硕士、博士深造学习。鼓励科技人员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专著。为青年科技人员设立了科研专项,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小试验、小研究,以此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新热情及积极性,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
实验室建设是科研工作必须的手段,我们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70余万元建成了中心实验室,基本满足了分子技术、生物技术、测试分析、产品加工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改善了科研条件,满足了科研工作的需要。两年来,我们腾出有限的人员编制公开招录硕士研究生3名,又克服经费困难,自费编外招聘研究生3名;有20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学历,一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一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全所建立5名学科带头人, 10名学科骨干、15名学科后备人才、3名科技开发经营人才,为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年来通过“四强”教育,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连续两年在农业系统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省农业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人民群众满意的农业站所等荣誉。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快速成长,成为我市农业科技的主力军。
四、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借船过海,开放办科研。
我所虽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造就了一批献身农科事业的专家队伍,但总体水平难以适应安康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把全方位对外合作作为解放思想的主要举措,坚决打破关门搞研究的固步自封思想,舍得拿出好项目、好资源开展联合攻关。三年来,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天津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马铃薯育种及脱毒繁育、玉米育种与栽培,新型果蔬开发、木本蔬菜开发、果胶开发、经济真菌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对外合作,我们率先引进了超低温脱毒技术,确保了脱毒种薯的质量;引进的马铃薯试管苗水培快繁技术,使脱毒试管苗生产成本下降了2倍,成苗周期缩短了60余天。交换引进了一大批新的育种材料、方法。对外合作有效的弥补了我所学科、人才、设备方面的缺陷,大大加速了研究进度,提高了研究水平,同时培养锻炼了科研人员。现在以我们为主的研究项目中,有4个项目在与外单位合作进行,同时我们参加了3个单位的研究合作。通过合作,我们很好的融入了许多产业技术体系中。目前,我所是陕西省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产业体系的岗位专家单位,承担着全省的产业技术攻关任务。承担着全国马铃薯、杂粮、大豆等品种和我省水稻、油菜等区试任务。
经过我所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我所的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对外影响力有了明显变化,广大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对我市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十一五以来,在新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科技成果8项,获得省级成果奖3项,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的马铃薯、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4个,2011年提交参加省级区试的玉米、水稻新组合4个,水稻新不育系的创制,得到了专家的普遍好评,呈现出较好的前景,从而使我所在水稻育种方面水平处全省领先位置。马铃薯有3个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种,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育种单位,也是我省唯一的马铃薯育种单位。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市级科研项目8个;今年是“十二五”开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康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立足安康,服务三农,坚持科创新不动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型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为全市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